2012年4月5日星期四

壺質與泡茶的關係


壺質與泡茶的關係


壺質影響泡茶的效果,這裡所指的壺質主要是指密度而言,密度高的壺,泡起茶來,香味比較清揚,密度低的壺,泡起茶來,香味比較低沉。如果所泡的茶,希望讓它表現得比較清揚,或者說,這種茶的風格是屬於比較清揚的,如綠茶、清茶、香片、白毫鳥龍、紅茶,那就用密度較高的壺來泡,如瓷壺。如果所泡的茶,希望讓它表現得比較低沉,或者說,這種茶的風格是屬於比較低沉的,如鐵觀音、水仙、佛手、普洱(後發酵茶類),那就用密度較低的壺來泡,如陶壺。
密度與陶瓷茶具的燒結程度有關,我們經常以敲出的聲音與吸水性來表達,敲出的聲音清脆,吸水性低,就表示燒結程度高,否則燒結程度就低。這與壺具的保溫程度又息息相關


講究的泡茶法甚至於使用計時器,浸泡的時間控制在「以秒計」呢。金屬器裡的銀壺是蠻好的泡茶用具,密度、傳熱比瓷壺還好。「清茶」最重清揚的特性,而且香氣的表現決定品質的優劣,用銀壺沖泡最能表現這方面的風格。陶瓷器最近流行三分法,將高溫燒結,但又不白,又不透光的一類稱為「火石」,這類壺具所表現的泡茶效果就介乎在「瓷」與「陶」之間。

上不上釉與泡茶的關係
上釉就像在陶瓷器的土上穿了一件衣服,上釉的讓人欣賞釉色之美,不上釉的讓人欣賞泥土本身的美。宜興紫砂陶藝是後者的代表,而且將泥土的美,泥土的情表現得最為深刻。談到茶與壺質的關係,壺內不上釉的,我們使用同一把壺在同一類茶上,用久了,「茶」、「壺」間會有相輔相成的效用,使用過的茶壺比新壺泡出來的茶湯,味道要飽和些。從另一方面來說,如果使用內側不上釉的茶壺沖泡不同風味的茶,則會有相互干擾的缺點如果只能有一把壺,而要沖泡各種茶類,最好使用內側上釉的壺,每次使用後徹底洗乾淨,可以避免留下味道干擾下一種茶。所以評茶師用以鑑定各種茶葉的標準杯,都採用內外上釉的瓷器。

色調與泡茶的關係
如果將茶器的質地分為瓷、火石質、陶三大類,瓷質茶器的感覺是細緻、高頻的,與不發酵的綠茶、重發酵的白毫鳥龍、全發酵紅茶的感覺頗為一致。火石質茶器的感覺較為堅實陽剛,與不發酵的黃茶、微發酵的白茶、半發酵的涷頂、鐵觀音、的感覺頗為一致。陶質茶器的感覺較為粗獷低沉,與焙重火的半發酵茶、水仙陳年普洱茶的感覺頗為一致。再就茶器的顏色而言:茶器的顏色包括材料本身的顏色與裝飾其上的釉色或顏料。白瓷土顯得亮潔精緻,用以搭配綠茶、白毫鳥龍與紅茶頗為適合,為保持其潔白,常上層透明釉。黃泥製成的茶器顯得甘怡,可配以黃茶或白茶。朱泥或灰褐系列的火石器土製成的茶器顯得高香、厚實,可配以鐵觀音、涷頂等輕、中培火的茶類。紫砂或較深沉陶土製成的茶器顯得樸實、自然,配以稍重焙火的鐵觀音、水仙相當搭調。
在茶器外表施以釉藥,釉色的變化又左右了茶器的感覺,如淡綠色系列的青瓷,用以沖泡綠茶、清茶,感覺上頗為協調。有種乳白色的釉彩如「凝脂」,很適合沖泡白茶與黃茶。青花、彩繪的茶器可以表現白毫鳥龍、紅茶或薰茶、調味的茶類。鐵紅、紫金、鈞窯之類的釉色則用以搭配涷頂、鐵觀音、水仙之屬的茶葉。茶葉末、天目、與鹹菜色系的釉色,就用來表現黑茶。
就視覺效果而言,壺形僅現在散熱、方便與觀賞三方面。壺口寬敞的、蓋碗形製的,散熱效果較佳,所以用以沖泡需要七、八十度(攝氏)水溫的茶葉最為適宜因此蓋碗經常用以沖泡綠茶、香片與白毫鳥龍。沖泡茶葉後,打開蓋子很容易可以觀賞到茶葉舒展的情形與茶湯的色澤、濃度,對茶葉的欣賞、茶湯的控制頗有助益。尤其是龍井、碧螺春、白毫銀針、白毫鳥龍等注重外形的茶葉,這種形制的沖泡器,若再配以適當的色調,是很好的表現方法
 





茶 壺 認 識
 茶 壺 是 包 以 下 幾 部 :
壼 身
是 指 茶 壺 的 身 體 , 壺 肩 及 壺 底
是 茶 湯 從 壼 嘴 流 出 來 的 部 份
壼 嘴
是 指 " 流 " 的 尖 端 位 置 叫 " 嘴 "
孔 也 分 為 三 種 製 做 方 法 , 另 別 為 單 孔 、 綱 孔 及 蜂 巢 三 個 類 別
壺 蓋
蓋 在 壺 身 上 面 作 為 密 合 作 用
壺 紐
在 蓋 的 工 面 作 為 打 開 壺 蓋 的 部 件
氣 孔
氣 孔 的 作 用 是 作 為 倒 茶 時 調 節 壺 內 外 的 壓 力
在 壺 蓋 的 下 方 突 出 位 置 壺 与 蓋 接 合 所 用
壺 提
當 提 壺 作 為 置 茶 時 的 把 手 稱 為 壺 提
壺 腹
壺 身 凸 出 的 部 份 稱 壼 腹
圈 足
在 壺 腹 下 , 因 為 繞 壺 底 一 圈 作 為 壺 的 立 足
壺口:
       為便於置茶入壺,以及泡完茶後的去渣,壺口不能太小,尤其遇到較為膨鬆的茶葉,置茶頗為不易。如果是崁蓋式的壺式,堰圈部分不能壺口內側形成凸起的一圈,否則去渣、涮壺時,茶渣容易卡在上面,清壺的水也積在上面而不易從壺口倒乾,這種現象在注漿成形的壺較為嚴重。
水孔:
        單孔壺容易使茶葉沖入「流」內而造成堵塞,網狀水孔可以克服這項缺點,但沒有蜂巢式水孔來得好,因為茶葉開後成柔軟的片狀,很容易貼在網孔上。網狀或蜂巢式的水孔都要挖得細、挖得密,細使水量足以供應壺嘴的外流。
壺嘴:
        出水順暢,水柱不打滾、不分叉。流量要適中,太急太猛顯得粗糙,太細太慢又叫人不耐煩,而且原控制好的茶湯濃度,由於出水太慢又變得太濃了。
斷水是壺嘴很重要的機能要求,也就是倒完茶,不會有餘水沿「壺流」外壁滴到桌面。 
壺把:
        操作的方便性上,側提壺與飛天壺優於提樑壺,提樑壺的提樑高度、寬度(壺口部份)必須特意加大,否則有礙置茶與去渣。壺把要適手,而且容易將壺提起。側提壺的壺把與茶壺重心垂直線所形成的角度要小於45,否則不容易掌握壺的重心。一般所說的「壺把」、「壺口」、「壺嘴」要「三平」(上端在同一平面上)並非絕對的,後兩點平是基於水流的原理不得不;但「把」可以依造形的需要調整之,高一點反而好拿些。 
壺肩:
       原則上壺「口」與「流」間的距離愈大愈好;壺「口」前端與「嘴」的「高度差」      愈大愈好。這樣倒茶時,如果傾斜得太快,茶湯才不容易從壺口流出來。
現代泡茶器具與功能

主泡器
茶壺
       茶壺為主要的泡茶容器,一般以陶壺為主,此外尚有瓷壺、 石壺等。 上等的茶,強調的是色香味俱全,喉韻甘潤且耐泡;而一把好茶壺不僅外觀要美雅、質地要勻滑,最重要的是要實用。
空有好茶,沒有好壺來泡,無法將茶的精華展現出來;空有好壺沒有好茶,總叫人有美中不足的感覺。一個好茶壺應具備之條件有:
-壺嘴的出水要流暢,不淋滾茶汁,不濺水花。
-壺蓋與壺身要密合,水壺口與出水的嘴要在同一水平面上。壺身宜淺不宜深,壺蓋宜緊不宜鬆。
-無泥味、雜味。
-能適應冷熱急遽之變化,不滲漏,不易破裂。
-質地能配合所沖泡茶葉之種類,將茶之特色發揮得淋漓盡致。
-方便置入茶葉,容水量足夠
-泡後茶湯能夠保溫,不會散熱太快,能讓茶葉成份在短時間內合宜浸出。 
茶船
        用來放置茶壺的容器,茶壺裡 塞入茶葉,沖入沸開水,倒入茶船後,再由茶壺上方淋沸水以溫壺。淋澆的沸水也可以用來洗茶杯。又稱茶池或壺承,其常用的功能大致為:
-盛熱水燙杯。
-盛接壺中溢出的茶水。
-保溫。 
茶盅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 又稱茶或公道杯。茶壺內之茶湯浸泡至適當濃度後,茶湯倒至茶海,再分倒於各小茶杯內,以求茶湯濃度之均勻。亦可於茶海上覆一濾網,以濾去茶渣、茶末。沒有專用的茶海時,也可以用茶壺充當。其大致功用為盛放泡好之茶湯,再分倒各杯,使各杯茶湯濃度相若。
形制:
茶盅與茶壺配對成組,相輔相成,設計上應一主一副,若太一致,不易協調。 
容量:
        茶盅的容量應該能讓茶壺一次將茶倒光,有人將茶盅設計得比壺大,甚至於大到可容兩壺量,這樣當人多時,可以泡兩道供應一次茶;如果茶盅只是一壺半的容量,在壺大人少時,第一泡茶湯供應不完,可加上第二泡後再供應二次,也就是泡二壺茶供應三次。所以說,茶盅有調節供茶量的功能。 
濾渣:
        如果茶壺的濾渣功能不是很好,這時茶盅要補充這項功能,可以在盅中加上一個高密度的濾網,將茶湯濾得乾乾淨淨。
斷水:
        斷水是茶盅最重要的機能,因為它的任務就是分倒茶湯入杯,一杯一杯地倒茶,如果不能斷水,一定把茶湯滴得到處都是。只要搭配有斷水機能的茶盅,還可圓滿完成任務
茶船
          茶船的功能是陳放茶壺的墊底用具,除增加美觀外,也防茶壺燙傷桌面、沖水濺到桌上。壺時將壺內的水翻倒於茶船,再持茶船將殘水殘渣倒入水盂或茶車的排水孔內。 
外形:
         成高緣「碗狀」或低緣「盤狀」皆可,只要考慮與茶壺是否相配。為配合涮壺時將茶水翻倒於船內船緣高度也要足以防濺。 
倒水機能:
        因為經常用來倒水,所以船緣的設計應考慮到倒水的方便性 
茶杯
        茶杯的種類、大小應有盡有。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。近年來更流行邊喝茶邊聞茶香的聞香杯。根據茶壺的形狀、色擇,選擇適當的茶杯,搭配起來也頗具美感。為便於欣賞茶湯顏色,及容易清洗,杯子內面最好上釉,而且是白色或淺色。對杯子的要求,最好能做到「握」、「拿」舒服,「就口」舒適,「入口」順暢。
杯口:
外翻形的杯口比直桶形的杯口容易拿取,而且不燙手。
杯身:
       盞形杯容易將茶喝完,碗形杯必須抬頭才能將茶喝光,鼓形杯必須仰起頭來才能將茶喝光。盞形杯由於茶湯的深度由四周逐漸向中心增加,茶湯的顏色產生節奏性的變化。
為了「鑑賞」茶湯的顏色,如果能與國際評茶標準杯相配合,小形杯茶湯有效容量的深度,盡量保持在二.五公分,這樣在茶湯的比較上比較方便。
杯色:
        杯子內側如果是白色或淺色,較能看出茶湯的顏色。就公平與客觀而言,純白色最能呈現茶湯的顏色,就加強茶湯視覺效果而言,那就要因茶的種類而定,如炒青綠茶,青瓷有助於「黃中帶綠」的效果,如蒸青綠茶的茶粉,天目釉色讓它看來可口些,(純白色的杯子使它看來如一碗綠色的廣告顏料),如重發酵的白毫鳥龍,牙白色的杯子讓「橘紅色」的茶湯顯得更嬌柔可口。
大小:
        小壺茶的杯子都在30~50cc之間(指容積,適當容茶量要少些),小於20cc就會看來很小,大於60cc就會看來太大。這種小壺茶一般一次都會泡上三五道以上,而且濃度偏高些,所以一次茶會的喝茶量也夠了。屬於大茶壺的杯子,一般在150cc左右,這種茶一般泡得比較淡,一次也只喝上二道左右。
杯數:
       一般使用上,六杯是頗為適當的數量,一般客人數都在六人以下,萬一打破一個,也還有五個杯子可用。經常以二杯壺、四杯壺、六杯壺稱之。壺的大小要比杯子的「適當容積」大一些,因為茶葉會佔去部份空間,沖泡的數次愈多,所佔去的空間愈大。

杯托
高度:
        杯托可設計成盤式、碗式、船式或高台式,其高度應方便從桌面上端取。高台式不用說,其他形式的杯托,托緣距離桌面應有一.五公分以上才好。
穩度:
       杯子放在托上,客人持托取杯時,杯子要能安穩地固著在杯托上,為避免這種現象,杯托中間有個凹槽或圈足,甚至設計成杯狀體,套住杯底,(茶盞經常使用這種杯托)。

蓋碗
         或稱蓋杯,分為茶碗、碗蓋、托碟三部份,置茶三公克於碗內,沖水約150 度C,加蓋五~六分鐘後飲用。以此法泡茶,通常喝上一泡已足,至多再加沖一次。 
茶盤
        用以承放茶杯茶具或茶叶的盤子。茶盤有塑膠製品、不銹鋼製品,形狀有圓形、長方形等多種。

輔泡器和其他器具
茶則
茶則為盛茶入壺之用具,一般為竹製。
茶漏
茶漏則於置茶時 放在壺口上,以導茶入壺,防止茶葉掉落壺外
茶匙
又稱「茶扒 」,形狀像湯匙所以稱茶匙,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過的茶壺內茶葉,茶葉沖泡過後,往往會緊緊塞滿茶壺,加上一般茶壺的口都不大,用手挖出茶葉既不方便也不衛生,故皆使用茶匙。
茶荷
茶荷的功用與茶則、茶漏類似,皆為置茶的用具,但茶荷更兼具賞茶功能。主要用途是將茶葉由茶罐移至茶壺。主要有竹製品,既實用又可當藝術品,一舉兩得。
茶挾
又稱「茶筷 」,茶挾功用與茶匙相同,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。也常有人拿它來挾著茶杯洗杯,防燙又衛生。
茶巾
茶巾的主要功用是乾壺,於酌茶之前將茶壺或茶海底部啣留 的雜水擦乾,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。
茶針
茶針的功用是疏通茶壺的內網(蜂巢),以保持水流暢通
煮水器
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風爐,目前較常見者為酒精燈及電壺 ,此外尚有用瓦斯爐及電子開水機。
茶葉罐
儲存茶葉的罐子,必須無雜味、能密封且不透光,其材料有馬口鐵、不鏽鋼、錫合金及陶瓷等。
有關茶的材質
陶土茶具
          最負盛名的紫砂壺是陶器的一種,成陶火溫在1000 ~ 1200°C,質地緻密,既不滲漏,又有肉眼看不見的氣孔,能吸附茶汁,蘊蓄茶味,且傳熱緩慢不致燙手,即使冷熱驟變,也不致破裂;用紫砂壺泡茶,香味醇和保溫性好無熟湯味,能保茶真髓,一般認為用來泡烏龍茶,鐵觀音等半發酵茶最能展現茶味特色。
瓷器茶具
          無吸水性,音清而韻長,瓷器以白為貴,約1300C左右燒成,能反映出茶湯色澤,傳熱、保溫性適中,對茶不會發生化學反應,泡茶能獲得較好的色香味,且造型美觀精巧,適合用來沖泡輕發酵、重香氣
玻璃茶具
         質地透明、傳熱快、不透氣,以玻璃杯泡茶,茶葉在整個沖泡過程中的上下穿動、葉片逐漸舒展的情形以及吐露的茶湯顏色,均可一覽無遺。用玻璃茶具沖泡龍井、碧螺春等綠茶,杯中輕霧飄渺,茶芽朵朵、亭亭玉立,或旗槍交錯、上下浮沈,賞心悅目別有風趣。 
其他質料茶具
     塑膠茶具往往帶有異味,以熱水泡茶對茶味有影響,紙杯、塑膠杯亦然,除臨時急用外,實不宜用來泡好茶。用保溫杯泡高級綠茶,因長時間保溫,香氣低悶並有熟味,亦不適宜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